壬戌秋 堂: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(源于课堂)《登泰山记》

  • 时间:2024-04-05
  • 壬戌秋 堂: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(源于课堂)《登泰山记》

    壬戌秋 堂: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(源于课堂)《登泰山记》

    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

    [源于课堂]

    《赤壁赋》和《登泰山记》中都有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,包括纪年、纪月、纪日和纪时。拿纪年来说,既有干支纪年,也有年号纪年,前者如“壬戌之秋”,后者如“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”;纪日有干支纪日,如“是月丁未”“七月既望”;纪时如“五鼓”。

    [拓向课外]

    1.纪年法

    (1)干支纪年法

    干,即天干,共十位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支,即地支,共十二位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干支两字相配,用以纪年,如辛亥、戊戌之类。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,因而经六十年,周而复始,循环不已,经久不乱,永无穷尽。

   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,在丙寅三月之望。(《五人墓碑记》)

   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,意洞手书。(《与妻书》)

    (2)帝王年号纪年法

    皇帝即位,一般都要改元壬戌秋,称元年。从汉武帝起有年号,后多用年号纪年。

    宣德间,宫中尚促织之戏。(《促织》)

    阳嘉元年,复造候风地动仪。(《张衡传》)

    (3)王公年次纪年法

   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、战国时代。

    赵惠文王十六年,廉颇为赵将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
    (4)年号干支兼用法

   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,江都围急。(《梅花岭记》)

    2.纪月法

    (1)序数纪月法

    古代纪月,常用序数。一年分为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,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、二月、三月、四月等十二个月,并以此来纪月。

    四月初五日辰刻。(《三元里抗英》)

   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

    (2)时节纪月法

    有时用“孟”“仲”“季”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。如“孟春(1月)”“孟冬(10月)”。

    孟冬寒气至壬戌秋 堂: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(源于课堂)《登泰山记》,北风何惨栗。(《古诗十九首》)

    (3)地支纪月法

   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,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“建”字。

    荒村建子月(农历十一月),独树老夫家。(《草堂即事》)

    3.纪日法

    (1)干支纪日法

   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。(《石钟山记》)

    (2)序数纪日法

    初八日,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。(《三元里抗英》)

    (3)特定称谓纪日法

    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。

   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……(《阎典史传》)

    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叫望,十六日叫既望。

    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。(《赤壁赋》)

    适冬之望日前后,窗外疏梅筛月影。(《与妻书》)

    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。

    戊申晦,五鼓,与子颍坐日观亭。(《登泰山记》)

    (4)传统节日纪日法

    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。

    ②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。

    人日题诗寄草堂。(《人日寄杜二拾遗》)

    ③三元上元壬戌秋,农历正月十五日。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,所以又叫灯节。欧阳修《生查子》:“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”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。合称为“三元”。

    ④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。分春秋两次,一般在立春、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。杜甫有诗:“田翁逼社日,邀我尝春酒。”

    ⑤花朝农历二月十五,相传为百花的生日。

    伤怀同客处,病眼即花朝。(《早春》)

    ⑥寒食农历清明前二日,冬至后一百五日,又谓之“寒令”,须禁火三日。因此,有人以“一百五”为“寒令”的代称。温庭筠《寒食节日寄楚望》:“时当一百五。”

    ⑦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。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、祈福辟邪的节日,因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,端午节也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。

    ⑧伏日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,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,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(末伏)的第一天。初伏、末伏各十天,中伏十天或二十天,总称“三伏”。

    ⑨初七、下九“初七”,农历七月初七日,这天晚上叫“七夕”。传说每年此夜壬戌秋 堂: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(源于课堂)《登泰山记》,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。“下九”,指农历每月十九日。二十九日为“上九”,初九日为“中九”。汉时,初七、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。

    初七及下九,嬉戏莫相忘。(《孔雀东南飞并序》)

    ⑩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。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,故以此时为赏月之佳节。

    ⑪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日。古人认为九是阳数,日月都逢九,所以称为重阳。

    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(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)

    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(《过故人庄》)

    ⑫冬至冬至节,古人把冬至看成节气的起点,从冬至起,白昼时间一天天长起来,叫作“冬至一阳生”。

    淳熙丙申至日,予过维扬。(《扬州慢》)

    ⑬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。这一天有吃“腊八粥”的风俗。

    ⑭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,“除日”是“除旧布新”之意。一年的最后一天叫“岁除”或“除”,所以这一天晚上叫“除夕”。

    4.纪时法

    (1)天色纪时法

   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。一般地说,日出时叫旦、早、朝、晨,日入时叫夕、暮、昏、晚,太阳正中叫日中,将近日中时叫隅中,太阳西斜叫昃(太阳偏西)。具体如下:

    夜半(23~1点)、鸡鸣(1~3点)、平旦(3~5点)、

    日出(5~7点)、食时(7~9点)、隅中(9~11点)、

    日中(11~13点)、日昃(13~15点)、晡时(15~17点)、

    日入(17~19点)、黄昏(19~21点)、人定(21~23点)。

    古人一日两餐,朝食在日出之后、隅中之前,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;夕食在日昃之后、日入之前,这段时间叫晡时。日入以后是黄昏,黄昏以后是人定,人定以后是夜半,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,这是天将亮的时间。此后是平旦、平明,这是天亮的时间。

    旦辞黄河去,暮至黑山头。(《木兰诗》)

    奄奄黄昏后,寂寂人定初。(《孔雀东南飞并序》)

    鸡鸣外欲曙,新妇起严妆。(《孔雀东南飞并序》)

    (2)十二地支纪时法

   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。这两个小时,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,第二个小时叫作正。例如:子时的两个小时叫子初、子正。

    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,从半夜起算,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,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是午时。苏轼《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》:“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,虽每遇潮上,闭得一两时辰……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,自须先期出入,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。”孔尚任《桃花扇·媚座》:“昼短夜长,差了三个时辰了。”曹禺《王昭君》第二幕:“半个时辰前,他陪伴天子酣宴。”

    5.五更

   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,用鼓打更报时,所以叫作五更、五鼓,或称五夜。

    夜间时辰

    五更五鼓

    五夜

    现代时间

    黄昏

    一更一鼓

    甲夜

    19~21点

    人定

    二更二鼓

    乙夜

    21~23点

    夜半

    三更三鼓

    丙夜

    23~1点

    鸡鸣

    四更四鼓

    丁夜

    1~3点

    平旦

    五更五鼓

    戊夜

    3~5点

    6.农历

   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,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,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,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,故称农历,又叫中历、夏历,俗称阴历。古人写文章,凡用序数纪月的,大多以农历为据。

    7.二十四节气

    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,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,分列在十二个月中,以反映四季、气温、物候等情况,这就是二十四节气。每月分为两段,月首叫“节气”,月中叫“中气”。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如下:

    正月:立春、雨水 二月:惊蛰、春分

    三月:清明、谷雨 四月:立夏、小满

    五月:芒种、夏至 六月:小暑、大暑

    七月:立秋、处暑 八月:白露、秋分

    九月:寒露、霜降 十月:立冬、小雪

    十一月:大雪、冬至 十二月:小寒、大寒

    为了便于记忆壬戌秋,人们编出了歌谣:“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。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”

    8.四时

    指春夏秋冬四季。农历以正月、二月、三月为春季,分别称作孟春、仲春、季春;以四月、五月、六月为夏季,分别称作孟夏、仲夏、季夏;秋季、冬季以此类推。

    [贵在融通]

   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。

    1.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,如平旦、晡时、黄昏、人定等。按时间先后来说,“人定”在“黄昏”之前。(×)

    解析:“人定”在“黄昏”之后。(《孔雀东南飞并序》中有“奄奄黄昏后,寂寂人定初”)

    2.旦日,太阳初出、天亮时,或指明天、第二天,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。(×)

    解析:“旦日”有“初一”的意思,但没有“正月初一”的意思。

    3.“十天干”指的是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“十二地支”指的是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干支两字相配,用以纪年、纪月、纪日。(√)

    4.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(公历)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,和我国的气象、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。(×)

    解析: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。

    5.“晦”,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,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,此类纪日法还有朔、望、既望等。(×)

    解析:“晦”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。

  • 上一页: 壬戌秋 鲁迅小说中的“氏所以别贵贱”,你知道吗?
  • 下一面:苏轼《前赤壁赋》: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
  • 相关文章

  • 2007年12月出生的今年多少岁、虚岁,什么星座,农历是多少?
  • 农历一九月21日出生的人命好不好?是什么命?
  • 壬戌年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年份,那么怎么读?
  • 2015年春节正月初四的习俗和禁忌才会消停一些
  • 2021年大年初四是什么时候-2021春节天气怎么样
  • 66年是什么命?农历六六年九月二十二曰生
  • 编辑推荐

  • 属马星座3月31日11时40分今年虚岁2岁年命
  • 哪些男生天生异性缘都非常的不错,怎么办?
  • 这类人的婚姻感情会有什么样的表现?
  • 随便看看

  • 己酉日出生男女八字命运如何?日主人命运解析
  • 出生男女命运好不好?应该如何来合理解读?
  • 戊辰日壬戌时男命偏财旺吗 风水堂:易经思维,却不是这样看问题
  • 男人最幸福的样子
  • 农历几月出生的人最值得信赖的几个人
  • 戊辰日壬戌时男命偏财旺吗 风水堂:哪种人最幸福?